近日,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青年教师黄华南博士在化学类顶级综合性自然指数期刊Chemical 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Aggregation caused quenching to 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 transformation: a precise tuning based on BN-dop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toward subcellular organelle specific imaging”的研究成果,并被遴选为当期Inside back cover论文。
Chemical Science系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旗舰期刊,与美国化学学会旗舰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学会杂志),德国化学学会旗舰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并称为化学领域三大最具权威性的综合性期刊。黄华南博士自入校以来,已连续以九江学院为第一通讯单位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Chemical 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有机硼氮功能分子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发光材料,已引起国内外科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报道的有机硼氮发光分子绝大部分都具有聚集诱导荧光淬灭效应(ACQ),即材料在稀溶液中发光较强,在固体状态下发光效率减弱甚至不发光,这一性质极大地限制了此类材料的应用。因此,如能开发一种具有聚集诱导荧光增强性质(材料在固体状态下发光较强,在溶液状态下发光效率减弱甚至不发光,即AIE分子)的硼氮功能分子显得尤为重要。黄华南课题组通过巧妙的分子设计,结合现代合成方法学,成功构筑了两类全新的硼氮功能分子,实现了从ACQ到AIE的精准调控。

论文摘要图
据悉,这是首次在同一有机硼氮骨架上仅通过取代基的细微调控,就能实现母体骨架发光性质从ACQ到AIE的精准调控,同时,机理研究表明分子堆积方式和作用力不同是导致这两类分子具有不同发光行为的主要因素,为后期进一步开发具有新性质和新功能的硼氮功能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更为重要的是,深入研究表明这两类分子可专一识别定位人体乳腺癌中的亚细胞器脂滴,对其他细胞器无任何识别作用,有望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等领域得到更进一步的应用。

人体乳腺癌细胞成像示意图
该项研究成果得到合作单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内蒙古大学王建国教授的大力支持。化学化工学院曹小华、彭游、胡华南、徐寒、汪亚威等教师,应化A1811班刘国昌、徐志雄等同学参与完成此项工作。
该论文链接为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2/sc/d2sc00380e。
通讯员:乔波 审稿人:曹小华
责编:李金玲